把好“三道关”,构筑青浦教师队伍建设新格局
来源:青浦教育 点击率:
索 引 号:QA4223051-2017-007   文   号:   发布日期: 2017-10-25
  一、把好“入口关”,打造教师配置立体高效平台

一是完善教师招聘机制。从数量需求向提升质量转变,严格学历控制、专业控制和数量控制。落实学校招聘自主权,更好地满足学校个性化人才需求,将全区统招统配的教师招聘模式,调整为区统一笔试和学校面试(试教)相结合的方式。今年进一步优化为招培聘试点、改革校自主和区域集中三种模式分类实施。同时,加强过程监管,确保新教师100%符合招聘标准,如有违规情况的学校将被暂停3年自主招聘权。

二是试点新教师招培聘新模式。与第三方合作,在今年新开办的上海市教育学会青浦清河湾中学、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开展试点,探索教师招聘过程中招录、培训、聘任的联动机制,进一步增强新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感和岗位适应性。经过笔试、面试、学校体验、再面试,从940余位申请者中遴选出的46位准教师,参加了为期三周的江西上饶广丰体验式支教活动,聆听了多场知名专家学者的教育理论与人文素养专题讲座,在市区名校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浸润式实岗培训,并从定编、定岗、定量、定薪四个环节实施了全员聘任制。新模式雏形基本形成,从探索成效来看,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现实意义。

三是加大高端教育人才引进力度。强化教师队伍高位引领,出台《青浦区教育系统紧缺亟需人才引进激励办法(试行)》,对新引进的教育高端人才和985高校优秀毕业生分别给予60万购房补贴和10万生活补贴,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2015年启动至今,已成功招录近30名。

二、把好“培养关”,完善教师发展多元支撑体系

坚持以“职业境界和专业水平同步提高”为重点,将师德教育融入教师培养和管理的全过程,深入开展“立德以为师,志行以树人”主题教育活动,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在此基础上,从教师专业成长需求出发,不断创新培养机制。

一是以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夯实专业基础。以“引得进,留得住,教得好,冒得出”为工作思路,对占全区专任教师近半数的青年教师开展针对性培养。通过师徒带教、技能比武、课题研究、师德论坛、专业培训、高层次学历进修等措施,使青年教师成为“学历高、活力强、后劲足”的新生力量。“十二五”期间,我区有6位青年教师代表上海参加全国的教学评优活动获一等奖,19位教师在上海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优中获一等奖。

二是以学科研修基地建设拓展专业宽度。创建36个学科教师研修基地,深化“行动教育”范式下的教研修一体的教师培训,实现学科和学段的全覆盖。教师培训课堂被下沉到了学校课改现场,使之与平常的教研活动相结合,做到研中有修、修中有研,建立健全具有基地特点的学科课程培训框架,在取得高质量学科研究成果的同时,也造就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基地主持人和学科核心团队。

三是以打造骨干梯队构筑专业高度。实施名优教师培养工程,连续开展五届选拔培养工作,区名优教师和校骨干教师比例分别增加至10%和20%,城区与农村学校骨干教师数量趋于平衡。发挥特级校长、特级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建立工作室、培养基地,以名师来锻造名优群体。现有特级校长工作室6个、特级教师工作室11个、后备干部培养基地15个。

三、把好“稳定关”,健全教师队伍扶持激励机制

一是构建新时期尊师重教文化。协同各街镇、各部门,积极构建新时期尊师重教文化,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加大教育投入,通过新建、改扩建工程,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师工作环境,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农村学校硬件设施普遍优于城区学校。坚持优良传统,在教师节等重要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表彰庆祝活动,激发全社会支持和参与教育改革的热情。将教师纳入青浦人才公寓政策享受范围,两年来已有22位骨干教师顺利入住。

二是健全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扶持机制。在全市率先并持续实施农村教师稳定工程,每年投入约900万元和1000万元,分别用于农村学校教师及骨干教师津贴补贴和偏远农村学校教师上下班车费补贴。落实本市应聘农村学校的外省市优秀高校应届毕业生落户倾斜政策,引导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我区偏远农村学校任教。试点柔性流动、名优教师送培送教。鼓励优秀教师安心在农村学校任教,名优教师按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1:1的比例进行选拔,同时增加在农村学校任教的区名优教师的津贴标准。在职务评聘及各类评选评优上,农村学校教师以及有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的城区学校教师享有相应标准的政策倾斜。

三是优化绩效分配机制。进一步争取政策、挖掘潜力、统筹协调,着力化解额度限制与实际需求间的矛盾以及学校内部分配机制的矛盾。在保障义务教育阶段绩效工资全市统一标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相对稳定的区内高中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学前教育阶段收入增长机制。各学校在调整完善方案时,处理好存量与增量、基础与激励的关系,进一步发挥好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