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学生——记青浦高级中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区教育名师张鉴周
发布时间:2013-10-21 来源:青浦教育 点击率:

张鉴周老师于一九三八年出生在浙江省新昌县。一九五九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化学专科,同年毕业分配来青浦中学工作。曾先后担任过班主任、年级部组长、教研组长。一九八七年张鉴周老师担任青浦中学党支部书记,一九九〇年兼任青浦中学常务副校长。一九九八年退居二线担任青浦高级中学校长顾问,继续奋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二00三年光荣退休。

40多年来,张老师在中学教育园地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他教风严谨踏实,工作勤奋忘我,品德高尚,堪为师表;他敢为人先,锐意创新,不断探索实践,勇于开拓前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因而在教育界乃至社会上都享有盛名。

关心和爱护

1959年张老师从上海师范学院化学系毕业,踏上工作岗位后,张老师以青春的朝气饱满地投入工作,他暗下决心:全身心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从教。以此作为他的理想和追求。

托尔斯泰说得好:“如果教师既爱他的事业,又爱她的学生,那么他就是一个十分好的老师。”张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好老师。他对她的学生有着浓浓的爱意。数十年来,张老师在用心的实践着这样一个原则:学生在校我必在校,要求学生做到我先做到。无数个清晨,他总顶着风霜雨露,迎着朝霞最早一个走进尚未完全苏醒的校园,和学生一起做操,锻炼。无数个夜晚,他总是披着星辉月色,带着欣慰和倦意回到自己的住处。张老师几十年来坚持不懈——做老师是如此,当了校长如此,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还是如此。

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资助困难学生,用心感动家长挽回流失的学生,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他的每位学生……他的许多学生常回忆起张老师共处的时光,时常会想起张老师亲切的教诲。

“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迎来了教育的春天。张老师更是以加倍的努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偏爱中差生,向每个同学负责”是张老师的教育原则。张老师通过“一树”(树信心),“二勤”(勤辅导,勤反馈),“三抓”(抓思想,抓习惯,抓方法),积极指导同学迈小步不停步上台阶,大部分同学进步比较明显并考上了理想的学校。他的付出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在评选上海市优秀教师,张老师的到了全校(高中部)90%学生、任教班级全部学生的推荐。

 “引导爱好者,培养特长生”,是张老师又一教育原则。对以课代表为首的化学爱好者积极关心和指导,让他们成为信息员、实验考核员,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实验和化学问题的讨论,增强了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证明在活动中发展特长,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十分有效。从80届开始,化学高考成绩,连续七年超过市重点中学的平均分。

探索与改革

十年动乱,学校的教学工作同样遭受厄运。拨乱反正后,如何规范学科教学?在章以兴校长的倡导下,张老师领导全组同志的共同努力,制定出一份包括化学教学各个环节的“化学教学常规”。学校化学教研组的教学工作进入了有章可循的发展轨道,各年级的化学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化学组形成了浓厚的教科研的氛围,多次被评为市、县先进组室。张老师不仅教学工作勤奋踏实,而且勇于改革、善于创新。他从1978年开始与化学组同仁一起在化学教学中展开了以下几方面探索和改革:

一是大胆改革实验教学。在教学中施三“改”措施:一改部分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二改部分“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三改部分“书面作业”为“实验作业”。通过“三改”,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特别是增强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是改变了单一书面考试的评价方式,推行实验技能考核。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建立了一整套较为科学有效的实验考核制度。

三是坚持教书育人,寓教育教学之中。张老师紧扣教学大纲,结合科学特点,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教育因素,系统的制定了三年的渗透计划和内容,以灌输、熏陶、感染的方式贯穿到全部教学活动中去。

四是开展化学课堂模式的探讨。他遵循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实际,因地制宜,对教材进行了围观调整和弹性处理,提出了“增、删、改”的具体意见。

几十年的不懈追求,使张老师的课堂教学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讲解思路开阔,旁征博引,语言生动流畅,风趣幽默;上课环环紧扣,节奏快,密度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学生精神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张老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点:“严而不抑,活而不乱,实而不死”。使学生“会学”化学,又使学生“爱学”化学,引发学习兴趣。1990年张老师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

真诚和求实

1987年,张老师担任学校的党支部书记,1991年兼任学校常务副校长,全面领导学校工作。他决心:团结教工,务实求真,开拓创新,为争创一流学校打基础,为提高学生素质尽全力。

作为主持学校工作的校长,首要问题是端正办学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坚持教育改革。1991年全市“课程教材改革”试点启动,张老师和班子成员共同商议,自愿领受了试点任务,成为上海市23所高中“课改试点”学校之一。在张老师的带领下领导班子采用“思想先行,虚实并举,分层教育,多渠道渗透”的原则,在不断学习与实践中逐步端正教育思想,从而使“试点”得到社会的支持,家长的理解,教师的投入,使“课改”顺利进行。在“课改”中始终坚持“三个板块”不偏废,“三线一面”“三维一体”教育功能重落实,同时,又根据学校实际,发挥灵活性(如自编选修课的开设等)。课改后,首届高考取得了好成绩,全市试点学校录取高校前十名考生中青浦中学理科前三名,文科第四名。社会、家长从担心、怀疑变为满意和肯定。从高校反馈信息获悉,试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较强。

作为学校领导,张老师用心实践着“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校”的信念。

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张老师注意团结、尊重领导班子成员一道开展工作。他总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商讨校政大事时总是让大家各抒己见,分陈利弊,从来不个人意见率先说出,防止先入为主,也从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变成一言堂。他是以“信”树威,而不是以“威”立信。张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凡是有教师在,就应有领导在。学校得靠大家办”。张老师永远是那么谦虚。他始终奉行1+1+1大于3,一个团结尽职的领导班子,才能使学校蒸蒸日上。

身体力行,坚持教学。教学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领导干部必须参与教学,管理学校必须深入到师生中间去。作为一名学校领导,特级教师,张老师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三尺讲台,有他的情,有他的缘。每当他踏着铃声走进教室,看到学生充满求知欲的眼睛,他的血液就一下子加快了流速,大脑里的兴奋去就朗照这一片灿烂的阳光。他在学生面前永远是那么精力充沛。退居二线后,同时他把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毫无保留的传给青年教师。

真诚务实,甘为人梯。张老师注意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他懂得工作的积极性来源于工作动力,而动力产生与需求。通过分析每个教师的家庭情况、思想水平、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积极为青年教师成长铺路,结果是一批批教学能手涌现出来,每个学科都有几个骨干、业务尖子,使青浦中学的优良校风、教风得到继承、发扬和光大。

以身作则,垂范师德。作为青中的管理者,全校职工的带头人,张老师从不计较个人的事,为学校为学生,全身心地工作。要求教师做到的,他首先自己做到。数十年来,张老师做到每天最早到校,最后一个离校。他深入教师办公室,体会教师甘苦,关心交工生活,做到相互帮助,细心协调,创设良好环境,凝聚人心。除开会、学习、考察外,张老师整天“泡”在学校里,坚守着这一阵地。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人格行为高于一切”。作为学校的党支部书记,常务副校长,张老师常用“身体力行,一身正气”告诫自己。在物质利益面前张老师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一位学生的周记这样写道:“我们敬重张老师的人品和师德,我们也爱着张老师的严格和宽容,是张老师火一般的热情让我们懂得理想和真诚。”张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了师生尊敬和社会的肯定:1990年,张老师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1993年获得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五一”劳动奖章,同年被选为上海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98年被评为上海市普教系统优秀校长;2002年被评为首届青浦区名师,受到区政府和区教育奖励基金会的重奖。

四十年的耕耘,张老师对学生有着浓浓的爱意,张老师对学校有着深深的亲情,青浦中学已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尽管教育工作十分平凡,尽管张老师已离开工作岗位,可作为教师,张老师始终坚定一个信念:愿将全部爱献给学生,献给学校,献给教育事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