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使命同行
淀山湖幼儿园 朱丽
发布时间:2016-11-21 来源:青浦教育 点击率:

在我的印象中几年前曾经在朱家角中学见过一次于漪老师,那时的她已经是个两鬓斑白满脸皱纹的老太太,蹒跚的步伐对于我们这些莘莘学子亦或是初为人师的老师来说,实在没有多大的感染力,可是当她一开口,我就被她震撼了,不为扣在她头上的那些个重磅级头衔: 中国语文教学界情感派大师、教育改革的创造实践家、名誉校长、兼职教授……只为这么闪耀的头衔下折射出的一种平易近人的身份吧,今天又在她的特辑中那么近距离的了解她,不免有许多的感慨和激励。

一、妈妈的教育刻骨铭心

    于漪老师有五个兄弟姐妹,父亲在她15岁那年就去世了,她担起了家中照顾弟妹的重任,母亲是个半文盲,当她还没有几岁的时候父亲举家逃亡,幼小的于漪老师就过早的饱经社会的动乱和苦难,她的一句话深深的感动了我:“没有国家就没有家”。可是她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她有一个伟大的母亲,母亲对她的教育令她刻骨铭心,母亲教育她:“人要善良,只有善良的人才是人,其次要乐趣帮助别人,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时候。”我想只有在这么善良的母亲的教育下,于漪老师在内的五位兄弟姐妹都成了对社会非常有贡献和影响的人。

二、老师的话语孜孜不倦

专辑片里有那么一段是讲述81岁高龄的于漪老师前往苏州拜访自己93岁的恩师,当两个人的双手紧紧的握在一起的时候那种时隔60多年的感情一下子被追诉回去了,恩师说:“其实我只教了她(于漪老师)一年,可是我却对她记忆深刻。”于漪老师老师说:我记得你上课时说得每一句话,你是教我《论语》的启蒙老师,我感谢你。”试问现在的学生有多少是毕业后能想起自己的老师?又有多少能像于漪老师那样远赴千里去重温恩师的感激之情?每年的大年初二,都是于漪老师的学生们相约登门拜访恩师的日子,这就是作为一位老师所得到的终身成就奖——最高境界的“教师节”。于漪老师的为人、为师、为学令我终身受益。

三、学生的事迹遗憾终身

于漪老师在专辑里自述,她带的班里有一位这样的女学生,行为举止谈吐都非常的怪异,所以引来周遭同学的歧视,从而得来了一个非常不堪入耳的外号“十三点”。 于漪老师平时时常劝阻同学们不要以这么污蔑性的称呼来叫自己的同班同学……终于有一次,这位女同学又惹出事端来,于漪老师就让她站起来,可是女同学不但不听还以目中无人的态度对待老师,此时的于漪老师一气之下就对那女同学说:“你为什么不站啊?你又不是十三点咯!”事后的于漪老师非常后悔自己的口无遮拦,找来女学生非常诚恳地进行了道歉,但是这件事情对于漪老师来说已经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几十年过去了老师的心中始终存有遗憾……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学生毕竟是不成熟的青少年,如果他们都懂事了,都有很强的自控能力了,那还要我们教师做什么呢? 在我们身边又有多少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了“善意”的污蔑教育之后又能拉下脸面,诚恳地对学生郑重道歉的呢?所以于漪老师说作为教师要又足够大的胸怀,要能够装下所有的学生。

四、儿子的病魔不得不舍

当于漪老师在教坛上初有作为时,儿子突如其来的败血症给了她一次重重的打击。这种病即便是在今日也是非常难以治愈的,谁都有爱子之心啊,儿子在住院期间,当时医院没有家属留院陪伴的规定,于漪老师咬咬牙这头先把儿子交给了医院,自己一心扑在了他的三寸讲台上。可是事与愿违医院相继传来了2次病危通知,这让于漪老师一度陷入了奔溃的边缘,她恳求医生救救她儿子的命,就这样她和她的爱人整夜整夜的照顾着自己的儿子,儿子的病情已经恶化到一扶起来就吐满全身,我想看到这里只要是一个正常的母亲都会舍弃一切来照顾自己的儿子了吧,可是于漪老师又犹豫了,她说:“我把我的爱写在了书里,说在了课本里,如果我无法身体力行,还算什么真正的老师?”于是,她毅然决定不请假,继续留守在课堂上,把自己余下不多的爱分给了她心中的学生。看到这里我几乎要夺泪而出了,虽然我无法达到于漪老师那么高的境界,可是我会努力向她靠近。

五、于漪的名言伴我成长

“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句话最好的说明了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的强烈的责任感和执着的追求。于漪老师认为“教师的责任大于天” ,“一

头挑着学生的今天,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所以教师的追求应该永无止境。于漪老师一切为了民族,为了一切的学生。于漪老师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对教育

事业的全身心投入深深地打动了我,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对于漪老师的敬佩。我要向于漪老师学习,“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多彩的书,作为教师要用细心、用爱心、用责任心,慎读、读好学生这本书,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做一个好老师。

实写于漪老师,我迟迟不敢下笔,越是走近,越觉得自己贫乏,我找不到恰到好处的辞藻来表现一位大师的思想境界,越是走近,越觉得于漪老师的丰富,她总是在亲切平和的语调中透出深邃和执着。每一次走近,都让人油然而生高山仰止之崇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