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我校组织优秀学生代表参加2025年朱家角学区“科技主题”研学活动,此活动以科技为舟楫、以思政为灯塔,旨在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提升实践与团队协作能力。
科技前沿体验
研学首站,同学们走进松江G60科创走廊规划展示馆,开启一场震撼的“时空穿梭”之旅。在生动的数字沙盘前,同学们围拢讨论,顺着时光长廊的轴线,共同追溯G60从基层实践到国家战略的华丽蜕变。
在互动体验区,与毛笔机器人切磋书法、体验智能试衣镜的虚拟变装成了最受欢迎的环节。通过精致的集成电路芯片模型,科技的微观世界也变得直观可感。同学们对生物医药创新成果充满好奇,切实体会到人工智能为制造业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制度创新展区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一网通办”的高效便捷与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机制的智慧巧思,让同学们深刻理解了制度创新对优化营商环境的巨大推动作用。
天文奥秘之旅
告别科创前沿,同学们登上西佘山,在天文馆与历史对话。被誉为“远东第一镜”的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以其厚重的历史感让同学们惊叹不已。大家认真浏览学习它的百年传奇,了解其修复后重现的观测能力。展厅内丰富的图文资料和珍贵实物,生动再现天文台的百年观测历程,在同学们心中播下探索宇宙的种子。
研学成果总结
返程途中,同学们趁热打铁,认真完成研学手册并畅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从毛笔机器人的灵动到百年望远镜的厚重,同学们在亲身体验中收获知识,在深度思考中坚定方向。
希望同学们能带着这份对科技与人文的热忱,在未来的学习中不断探索,努力成为兼具创新思维与人文情怀的新时代学子!
研学感想分享
高二2班 陈家逸:
今日研学,穿梭于长三角G60科技展示馆与佘山天文台之间,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深感科技与天文正共筑人类未来。在G60,毛笔写字机器人以精准算法再现书法神韵,展现了现代自动化与人工智能的巅峰。而在佘山,静默的“远东第一镜”则诉说着百年前先驱们探索宇宙的初心。从手动观测星辰到机器人挥毫泼墨,变的只是工具,不变的是那份对未知的丈量、对规律的探求——这正是科学精神的一脉相承。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此次旅程让我深刻领悟到,我们不应只做科技成果的享用者,更应成为科学精神的传承者。要像先辈那样,既怀揣远望星空的梦想,也秉持格物致知的严谨,将这份跨越古今的求索精神融入学习,用知识与创新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为民族复兴与人类进步的伟业贡献青春智慧。
高二5班 池可欣:
今天去到G60科创走廊规划展示馆,看到许多大型科学仪器,也进行了体验。见证一块小小的芯片的诞生,原来是需要如此多公司合作形成产业链生产而成。其伟大实践告诉我们,科技的首要使命需要通过协同发展与创新,及优化产业链和生产模式,让社会运行得更高效、更智慧。
下午来到佘山,一步步上行的过程中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到天文馆见到那件镇馆之宝,那台拥有“远东第一镜”美誉的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让我记忆深刻。它曾拍摄近7000张天体照片,包括最早的月球影像和哈雷彗星记录为中国现代天体测量学奠定基础。
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有机会站在历史性的交汇点上。我们既需要具备发散性思维与实干精神,也可以借助科技创新与天文共筑美好未来,永不停止对星辰大海的追问。 今日研学,穿梭于G60科创走廊的现代脉动与佘山天文台的厚重历史之间,我深切感受到“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完美交融。
高二5班 金筱滋:
在科创走廊,我们目睹了以豪威、腾讯、复宏汉霖等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如何以创新为引擎,驱动“松江制造”迈向“松江创造”。这磅礴的科创力量,是人类智慧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塑造。
而在天文台,透过“远东第一镜”的镜筒,我们追溯了先辈探索宇宙的初心。从子午仪的精密到星图的浩瀚,无一不体现着古代天文学家系统观测与不懈求索的智慧。
这趟旅程让我领悟,G60所代表的尖端科技,为我们提供了探索宇宙的更强工具与经济基础;而天文学所赋予的宏大视野与好奇心,则是驱动一切科技创新的根本源泉。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人类构筑一个更加辽阔与光明的未来。
高二8班 张一航:
在“科创寻星 智启未来”研学中,我深切感受到科技与天文的交融之美。科创走廊里,仪器共享机制打破创新壁垒;天文台上,“远东第一镜”承载着历史的观测智慧。从毛笔机器人的智能书写到集成电路的微观世界,从古代观星术到现代天文探测,科技的进步让我们对宇宙的认知不断深化。未来,当航天科技与天文研究进一步结合,当人工智能助力更多天文发现,我们探索宇宙的脚步将更加坚定。此次研学让我明白,科技是探索天文的利器,天文是科技发展的星辰,二者共筑的未来,定是人类对宇宙奥秘不断解锁的璀璨图景。
撰稿:夏紫涵(学生会副主席)
审核:刘 婷
摄影:东湖中学团委
编辑:卢 莹
